新义操家年俗年味的点点滴滴
引子
母亲故去后好久没回老家过年了,不是不想家,只是自己也有了个家,妻女对老家没有那份亲切。离家久了,日久更见真情;离家远了,距离产生美感。故乡的点点滴滴在我脑海中聚积,我慢慢品味着那份甜蜜。
我的故乡在鄱阳新义操家,那是个具有千年历史的古老村庄,传说是曹操子孙逃避司马氏追杀才兴建的村庄,相传也是操姓的发祥地。历史上几次毁于兵火,又几次重建,古老的村庄蕴藏着无穷的故事。
在我的记忆中,故乡的风俗与周边村庄大致相同,可也有些许不同,有的可谓独一无二,在此我一一道来:
年前大准备
为了正月火苗旺,寒假一放,我们这些读书的人立马投入了砍年柴的准备中,我们砍的柴主要是红樱颗(故乡落叶树种的总称,水份含量较少些)和枯枝,一担一担挑回家,年味在想象的火焰中升起。
这其中,成年男人们也忙活了起来,机年米、做年粑、蒸阳糕、熬年糖……大家互帮互助,全村组成了二十多支队伍,一家一家忙活开去,好不热闹,好不喜庆。孩子们也像跟屁虫似的,一家一家跟着吃、跟着闹——年货渐渐丰富了,年味真的飘来了。
年前还有个全村大动员的喜事,那就是到水库、河塘里起鱼。在我的故乡,水库河塘的鱼平时是不能随便抓的,更不能撒网、下药搞鱼。快过年了,田不用水可却没闲,到处都是粉红的红花草和金灿灿的油菜花。这时,村长下令水库放水,放到最后就用水车车水,后改为了抽水机抽水,随着水的减少,鱼儿们挤在一起欢呼雀跃……最后成年壮劳力喝下家乡的谷酒,下水就将它们一一拎进各种容器里,这时候,孩子们站在岸上指指点点,高声呼喊,与鱼同乐。
还值得一提的是,我的故乡有口河塘,夏季荷花盛开一片灿烂,冬季放干水就能挖到肥厚的藕啦。起藕要挖泥,有时还有大黄鳝,挖得多时送些给亲戚朋友,那可是方园十几里的唯一啊!过年准备中最温馨最惊喜的是杀年猪,这是一家一年顺不顺的晴雨表,是殷实之家必备的。正月只要一放晴,腌制的猪肉和大鱼一竿竿晒在门前十分打眼。
我思念杀年猪,那里有我的向往、我的骄傲。在故乡,杀了年猪是要请一桌客的,请的人都是当地响当当的,他们是近亲中最年长的人,各家心目中最尊敬的人,对自己帮助最大的人等等……从小我咂吧着嘴,盼望着有一天成为各家争相宴请的人,考上大学后,家中有孩子正准备高考的人家终将我列入了贵宾,那可是一时的骄傲啊。
年关越近,年味渐浓。大年前一天,故乡可谓是鸡鸣人欢,家家杀鸡、宰鸭,孩子们用鸡毛穿球……大年那一天最忙,家家贴春联,煮猪肉、蒸年饭、放鞭炮。最后一个仪式就是上山给已故的亲人点灯,将他们请回来一起快快乐乐过年。
连过三个年
在新义操家,要连着过三个年,那就是小年、大年和正月初一的拐脚婆婆年,初一那个年只有新义操家才有。
小年是第一个年,可邀请亲朋好友一起来过,拿现在的话说,是和谐年。与大年不同的是,不上水煮的肉,更不能上生福(猪头,要大年那天煮,敬过祖后方可享用)。在我的印象里,小年吃得最有回味,那是一年中第一次敞开肚皮吃,也由于有客人,气氛最为活跃。
大年三十最为隆重,只要是有灶、自立门户的,一定要自己过。基本程序是先要上香、燃鞭炮,然后再提着装有生福、整鸡、酒和饭等物品的托盘到已故亲人坟前和社公庙祭拜,返回后切好猪肉燃放鞭炮后再入席。在我记忆中,过大年时全家人要同时开席、同时下席,不能随便离开,特别要提的是要关门过大年。吃过饭后,收拾碗筷,桌上立马摆上果盘点心,开门迎客,第一个赶过来的客人总有意外惊喜。
午夜时分,各回各家,各找各妈,打扫整理好后,将每个有人住的房间都亮起灯,最后燃放鞭炮关大门。在当时的新义操家,屋里是没卫生间的,如果要闹肚子又不能出门,所以每家都要做点准备。一般规定零点前一定要关门,而开门一定要到初一也就是要过零点。午夜时分,鞭炮声此起彼伏,整个山村回荡着喜庆的硝烟味。
在新义操家,一般人家都要到早晨6点方开门,可个别求子的人家就不一样了,他们要赶早到隆三九(一祖坟)祭拜求子。在正月初一早,女人是不烧饭的,很多人家男人不会烧饭,所以将烧好的菜热一热就开饭。
正月初一晚过的是拐脚婆婆年,这又是一个亲朋好友的聚会。相传N 年前,新义操家有个德高望重的老婆婆过世了,地师说,老婆婆是能给子孙带来好运的,可要找块风水宝地,他掐指一算应在东面偏北。转了一圈,终于在浮梁一高地上找到了风水宝地。可在出葬时十六位壮士抬不动棺椁,大伙很是奇怪。这时一位长者走了过去对着棺椁边拜边说:“婆婆,是不是担心路远?怕赶不上家中过年?如果是这样,我们在正月初一为你过个年。婆婆,你同意的话就请动身。”
就这样,棺椁不但抬起来了,而且轻飘飘。大家都说,婆婆关爱子孙,子孙更要敬爱婆婆,于是拐脚婆婆年就流行下来了。新义操家尊老爱幼也在当地传为佳话。
拜年与娱乐
在新义操家,正月初一只在本村给本家族人拜年的,一般不用带礼物,只要进门喊一声:拜年了!主人就会上前敬烟递吃的,聊得来的就坐下来喝茶。我们小时候拜年的主要目的是想要支烟(不是给自己吸),主要是比谁到的家数多。由于村子大,要走的人家多,我们拿了烟就跑,主人在后面喊,还有好东西呢,可这一切都是我们的耳边风;有时我们一进门就直喊:拜烟了!记得有一年我拜到了五包多烟,跑了120多家,平时从未去过的人家也去了。
拜年的高潮是下午,老村长在祠堂展出老祖先的神像,族人在祠堂前燃放鞭炮,然后依辈份进去行礼,看着一个个峨冠博带的先人,我们自豪感油然而生。
初一更多的活动是在打谷场上玩,玩的花样很多,主要有踢球钱、打电战、踩高翘、甩陀螺、跳房子等。
将铜钱钻孔插上鸡翅膀中最漂亮的羽毛就做出一只球钱了。踢球钱可两人对抗,也可多人对玩,规则可双方约定。玩时划条中线,只要角度好,踢得正,可飞得很远,当对方将球钱踢过来时,本方的人可用脚往回挡。挡过了中线而对方没挡回就得分,其间不能用手,一碰手就失分。玩时球钱落在那里就得从那里回踢,反反复复。最后由于距离远踢不过中线的一方失分。
小朋友多时常打电战,这一游戏要先选出两位队长,然后挑人,其中一队人在规定的范围跑,而另一队人追,追的人手一碰到跑的人,跑的的就被捕了,然后带回大本营。这之后跑方的战友要去营救,只要手一碰到自己的人就得救了,可以再跑,如果让对方碰手了就被捕,全部被捕了就算输,下一轮角色互换。玩这一游戏要斗智斗勇,互帮互助,何人盯何人最为重要。至于甩陀螺,关健是要在旋转最稳定时把对方碰翻而自己的不倒。踩高翘又名走拐的,初时只为下雪等天气道路泥泞时没套鞋穿的人而做的,在我们小时候,人人都有自己的拐的,我们可以赛跑,可以对对碰……值得一提的是,当时所有的玩具都是自己生产的,比赛不但要比技巧、比能力,还要比装备。
这些游戏除了初一玩,正月每天下午拜年回来都有人玩,天气好时晚上也玩。
正月初二是给外婆,舅舅拜年,一般来说,拜年是男人和孩子们的事,主妇要在家里接待拜年的客人,要提一下的是,做了舅舅又有外甥来拜年的男人也是不出门的专等外甥。正月初三后就比较随意,可一般每家都有自己的相对固定的安排……拜年一直可延续到元宵。
从初四开始,就陆陆续续有人家放鞭炮开工了,当地人又叫开春,这一活动持续到初六。在新义操家,正月初一是不扫地的,勤劳的人家初二放挂鞭炮就动手了,而许多人家直到开春才扫地,当地人认为,地上堆积的节日垃圾越厚,说明年景越好。
小时候过年,平不是天天有大鱼大肉吃的,为了年味长久,许多家庭给孩子发菜,一人一钵清纯一只鸡(年成好时),海带等料可以随意添,可鸡肉吃一块少一块,条件好的家庭不时添几块骨头肉,可要吃到正月十五早已是清汤寡水了。
从正月十三起,村子里开始连续三天上坟给祖先点灯了,俗话又叫做送祖先回去,意味着活着的人又要忙了。正月十五送完了祖先。家家户户燃炮竹吃正月里最后一餐丰盛饭。当地流行的一名话是:元宵、元宵,鸡、鸭、鱼、肉全要报销。
至此,年味渐渐散去,该干什么的干什么。要读书的报名读书,新的一年劳作真正开始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