民国安庆棉业大亨操亦斋
操亦斋(1891-1938),谱名基庆,字惠卿,号亦斋,民国时在皖城小巷口开设的恒源号是安庆最大的棉花行,据怀宁惇叙堂《操氏宗谱》(1948)记载,操亦斋民国时曾任安徽省城总商会常务委员兼棉业公会主席。
操亦斋的父亲操宏起(1854-1933),字挺生,弃学经商,从高河埠来到省城安庆,与兄操宏元(字斗生)先在同安岭开设钱米商号,生意兴隆,后在皖城东门西门建造店铺,安排三个儿子基永(字汉卿)、基础(号静斋)、基庆(号亦斋)各自独立经营钱庄及米棉等业。
操亦斋的二哥操基础(1881-1931),字俊卿,号静斋,据桐城胡善愚《操君静斋家传》稿抄本记载:“先是,宜城无棉花业,君创之。”《操氏宗谱·操静斋先生传》记载:“专营棉花出口,往来沪汉,声誉卓然。先是,皖人运棉至沪,动受欺侮,目为杂牌棉花,任意贬抑其值,皖人虽甚病之,然无可如何也。公乃组合群商,自为领袖,齐一步伍,聚零为趸,亲至沪滨,尽雪前耻。于是安庆棉花得于上海市场占一席之地,与中外各种棉花比例定价,登报公开买卖,皖棉遂无留滞。汉口方面,棉花销路虽较易措施,然亦赖公奔走经年始克就范。公劳亦甚矣!今之安庆棉业无不食公之惠也。”
据徐锦文《安庆的棉花行简史》记载,民国初期,安庆西门外棉花店铺有七八家,其中一家铺号“操竹记”,老板操某名字不详。据《操氏宗谱·操公巨卿先生传》记载,“操竹记”为操亦斋堂兄操基大(1890-1933,字巨卿,号竹祺)开办,操竹祺开始跟叔伯操宏元学商,后独立经营,超越父辈,成为“省棉业公会”常务委员。


到1924-1925年间,安庆棉花行已发展到30余家,其中最大的就是操亦斋在小巷口开的“恒源”号,资本相当于一千担棉花的价钱。操亦斋不但经营棉花,还开设钱庄,如1931年在西门外正街开设的厚昌钱庄老板就是操亦斋,资本为4万元(银元)。棉花行业成立有“棉业公所”,设在西门外里仁巷,董事长由操亦斋担任。1929年成立的“棉花公栈”的董事长最初也是由操亦斋担任。

而操静斋则是在抗洪救灾过程中去世的,据《操氏宗谱·操静斋先生传》记载:“辛未之夏,安庆一带大水为灾,沿江田庐强半漂没,人皆知公好义也,咸诣公乞援,公既独输巨金,更为多方劝募,得款必亲至灾区巡视放点,日再往返不以为病,殊知公年才五十有一,竟以急赈灾黎积劳致疾,一病不起,是不啻以身殉也!”


作为安庆棉业领袖的操亦斋,在这次抗洪救灾中自然也少不了出力,据《操氏宗谱·操公亦斋传》记载:“当民国辛未甲戌两岁,先之以水患,继之以旱灾,遍野哀鸿,伤心惨目,公于倾囊赈救之余,并向各方呼吁劝赈,卒能募集巨款,利济灾黎。”所幸的是,操亦斋在这次救灾活动中没有像父兄那样积劳致疾而亡。不过到了1938年,在安庆沦陷前夕,操亦斋不幸在茅岭被日军刺死(见陈钧成《安庆沦陷见闻录》),陈钧成所记日期是古历五月十五日(阳历6月12日),家谱记载的去世时间是民国二十七年五月十九日辰时。

《操氏宗谱》操亦斋世系后有李品仙的题字:“操公亦斋轶行赞:忠孝传家。安徽省省府主席李品仙敬题。赋性谦和,生前好施与,乡里咸称之,兹当其里修家乘之际,爰题四字,藉表钦仰。”这当是1948年操氏修谱时请李品仙所题。
怀宁惇叙堂操氏字辈是“国用建宏基,礼乐昭先泽”,操亦斋子侄辈为“礼”字辈,其独子礼新(字宽鸿,号作勤),曾任安徽高等法院书记官。其兄操静斋的长子礼仁(字彭年,号维华),1948年同时被国立安徽大学(安庆)和国立政治大学(南京)录取。
(作者:张全海)